近两年来,在经济持续不振之下,央行终于再次重启降息——11月21日晚,央行网站发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到了1.2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降息为非对称降息。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不是同步降低,利差变动,所以本次为非对称降息。非对称降息对市场有什么影响?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来揭晓答案。本次央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由此可见,贷方将获益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存款人最多损失0.25个百分点,如果银行用足上浮区间,则存款人不受损失。在央行宣布降息中后,许多银行的确以此做出了让利,中信、平安等银行均上调了活期存款利率,存款基准利率的小幅下调与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相结合,这有利于把正利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维护存款人合理的实际收益,扩大居民消费,提振内需。贷款企业、储户都是受益者。
机构点评
瑞银经济学家汪涛:中国央行下调利率是绝对正确的行动。随着经济增速和通胀放缓,实质利率已经大幅攀升,这有损企业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并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林博程:可能经济真的压力比较大了。直接降息也可以迅速稳定市场的信心。未来货币政策仍然还会使用定向调控的方法,两种手段并不违背。从效果看,之前两个月的MLF只是提供了部分低成本资金,总量有限,而降息等于全面压低了银行负债成本,在刺激银行风险偏好上更有效。在银行经营方面,非对称降息给银行经营会带来一定压力,但总体影响有限,而且还要看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虽然存款利率下降,但不会带来大规模存款流失,因为由于整体利率下降,对应的理财产品收益降低,吸引力下降,对存款的分流作用也会减弱。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此次举措有点出人意料,因为政府之前一直都暗示不愿降息。中国房地产投资将显著受益于此次降息。银行利差将缩小,因为贷款利率下调,与此同时存款利率可能变动不大,因为银行已经因存款流失而苦恼。预期12月份的经济数据,包括制造业PMI将开始显示出降息的影响。
交通银行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洪灝:中国降息令人意外,将刺激投资者热情,推动股市进一步上涨。这是利多,由于预期利率以及/或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再度被下调,市场将继续走高。
交通银行资管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鹄飞:降息之前存款基准利率是3%,下调之后的基准是2.75%,并同时扩大波幅至1.2倍。也即如果为争夺存款客户,不排除再次有银行直接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至3.3%,从而出现调息之后短期内全行业存款利率反而走高的局面。实际上,即使一浮到顶将存款利率提到3.3%,吸储成本也远低于当前各档期的理财利率。因此,从理性人角度考虑,部分银行完全有动力和能力将利率一浮到顶至3.3%。因而考虑到银行一浮到顶的政策弱化效应,不排除近期央行再次降息。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应该降,再不降不行了。至少降息也呼应了市场上大家的预期。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十条”表示希望从国际上引进低成本的资金,国内的资金成本没必要保持那么高了,这种提法以前从来没有。其一主要是消费不振,尤其是地产政策松动以来,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反弹后又出现下降,包括一些一线城市的地产销售和信贷数据都是负增长。也就是说现在老百姓认为目前总体的资金利率成本仍然是比较高,没有购房的意愿。现在整个地产去库存的压力非常大,搞不好明年经济就会失速。第二,从企业的财务成本,尽管央行持续引导利率下行,但是企业的财务成本仍然是在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抑制了企业进一步拿资金的需求。整个产业产能过剩,企业没有扩大产能的需求,导致尽管央行在引导资金下行,但企业没有实际的积极性。
东亚银行驻香港外汇分析师赖春梅:降息之举令人意外,因为政府一直在谈论定向宽松;此举可能意味着经济放缓程度要比估计的更为严重。人民币下周看跌,因市场担忧经济。其它主要经济体比如日本和欧洲都在打压本币,因此中国可能感到压力,要让人民币贬值。这对于提高出口竞争力有利。
法国兴业银行表示:中国央行降息的决定看似属于宽松措施,但不具实际宽松效果。考虑到流动性状况,商业银行的存款已经有所减少,这些银行不会立刻下调实际存款利率。
小编有话说
其实,细心追寻央行的货币政策轨迹,我们就能够感知到,此次央行降息并不出人意料,但却比预期中来的更早。那么央行为何选择这个时机降息呢?就在此消息公布的前一天,现实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令大家普遍失望,该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仍在放缓中。10月份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量下降,货币供应量仍不足,通缩压力不断变大,经济衰退的担忧日益加重,由此市场期待政府出台更多的刺激政策包括此次降息。另外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市场中一直比较突出。而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面对经济增速的持续探底,央行前不久陆续启动了SLF、MLF等一系列定向宽松政策,可结果依然无法对经济下滑构成有效支撑,今年公布的三季度GDP甚至探底至7.3%,在这种令人忧心的情况下,此次央行果断重启降息,显然是一个必然选择。因为相比之前推出的MLF、SLF等定向宽松措施,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不仅更为通畅高效,也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但是,在肯定降息的相对必要性时,我们应谨防受此误导而极可能迎来的新一轮投资浪潮。回顾以往降息和降准的重启,几乎每一次都会随后迎来大规模的投资刺激。与既往相比,当前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于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的低成本,在这种格局之下,大量投资显然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其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我国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成本逐步上升之后,投资刺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必然会呈递减之势。而迟至2010年之后,面对劳动力和土地、尤其是环境治理成本的急剧上升,投资刺激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不仅整体急剧下降,而且在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已经呈负值。对于此次央行降息,部分央企、以及地方政府切莫形成误解,认为已经迎来新一轮投资刺激的好时机。事实上,在已经明确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下,不仅决策层的初衷不是如此,包括央企以及地方政府在内更不能如此,伴随着多年来的投资刺激,当前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政府,其债务负担均已经显现出难以承受之重。